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南沙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摄影家协会会员;研究生,高级经济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著有散文集《大地飞歌》《守望平行线》,诗人选集《云彩里的窗户》等。曾获 “铁路好新闻”、北京市“企业好新闻”、贵州省“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奖、广东省“抗疫文学”作品奖等奖项。原创音乐作品《敲开幸福门》入选并荣获全国总工会2021年亿万职工心向党“原创优秀歌曲”作品奖。

  中国的历史名城广州,文物荟萃,众多博物馆共同诠释着岭南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广州这座被称为“博物馆之城”的版图上,有一处独特的存在引人注目,这就是全国首个专注于隧道和地下工程项目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隧道博物馆。

  一个阳光明媚的深秋日子,我来到南沙区的明珠湾,找到了位于珠江之滨的中国中铁隧道局大厦。这栋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前瞻的设计,在周围环境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已然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而令人瞩目的中国隧道博物馆便坐落于此。

  隧道博物馆包括馆内展览面积5000余平方米和隧道主题公园部分6000余平方米,是一座集隧道发展历史成就、隧道知识科普欧亿体育、隧道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展馆,是全国首批140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我国隧道领域内最权威的专业博物馆。

  隧道主题公园内大型盾构建筑、当时国内最大的盾构海底隧道盾构刀盘实物、中国隧道征程浮雕墙、大型隧道侠模型以及隧道领军人物文化长廊等展品一应俱全。每一处都充满了深刻的意义,吸引着每位到访的游客。特别是那座矗立在门口的巨大红色“盾构龙”雕像,更是引人注目。

  “盾构龙”不仅作为隧道主题公园的一部分,更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它是由中铁隧道局在深圳妈湾跨海通道项目中使用的大型盾构机的刀片改造而成,直径达到惊人的15.53米,重量高达620吨。这个雕像曾在该项目的右线隧道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如今成为博物馆的标志性展品。

  自今年8月全面试运行以来,中国隧道博物馆的热度持续攀升,受到了广州市民的广泛赞誉,成为大湾区近期的热门打卡点。在秋日暖阳的照耀下,我随东莞市翰林实验学校组织的“百家企业探访团”的孩子们,一同踏入博物馆那宽敞而深邃的大堂。这些孩子们脸庞上带着好奇,眼中闪烁着探索的光芒。

  当我真正踏入隧道博物馆时,内心却不禁泛起层层涟漪。我是一名铁路建设者,对工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对隧道的历史演变也有一定的了解。在我眼中,隧道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象征,更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见证,记录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蕴藏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鼓舞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隧贯山河 道通天下。”隧道博物馆划分为上下两个楼层,包括序厅、中国隧道发展史、隧道施工工法工艺、隧道技术装备展示、隧道5D体验影院、“隧”文创(研学)中心等区域板块,中间穿插“大国重器”“地质科普”“侠之大者隧道侠”“中国隧道领军企业国家队”等多个专题展区。博物馆以中国隧道史作为主线,以此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传达国家的情感,构建起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隧道博物馆地面一层,序厅开篇综述,通过“假如没有隧道”之问与“隧道大观”之答,巧妙地引发了观众对隧道重要性的思考。隧道史基本陈列厅以纵述历史和横排门类的手法,分为五大部分,生动展示了古代隧道、近代隧道和新中国隧道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新中国隧道从追赶到赶超的崛起之路,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隧道建设的沧桑巨变。

  从“混沌初开”、古人用火烧水激法开凿的我国第一条人工开凿的交通隧道——石门隧道,从古至今讲述着中国隧道的发展历史。展厅左侧“十数万年前”的古人,在悠远山野的背景下,河滩边用木棍扎鱼,生火烤鱼,在山洞里栖居繁衍……他们长发披肩,肌肉累累,充满了野性和韧性。

  玻璃橱窗里依次陈列粗糙的石器——最初的,就是半板砖大块残破的岩石。随后便有型了,方的圆的尖的,长的短的三角的,及至有了更为具体的工艺与用途。原始人当时没有锄头斧子和锅碗瓢盆,只捕猎野兽,简单烤熟。后来才开始改造洞穴,后来逐步走出洞穴,修建房屋。虽然这里只不多的小小的石器,但是石锛、石铲、石斧、石刀……这些自虚空以来的小小物件,当时是如何被磨制,又穿越到现在?

  一个约摸六、七岁的小男孩,指着眼前一间简陋的草房子,兴奋地告诉他的父亲:“爸爸,看那边,有一个像远古人类居住的房屋呢!”父亲闻声走近,目光落在那座房屋,微笑地纠正他:“儿子,这不是原始人的房子。这是上世纪的工人们的居所,属于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辈铁路工人。那时候,修建铁路的地方大多在偏僻的深山,环境十分艰苦。住的屋顶所使用的材料,正是从山间采集的野草,它们被精心编织成厚实的草席,为整个房屋提供了稳固的支撑。围墙则是由竹片和野草巧妙地夹合而成。春天,强风呼啸;夏天,闷热潮湿;秋天,大雾弥漫;冬天则是寒冷刺骨,屋外比屋里还要温暖。”“他们一定觉得生活很苦吧?”小男孩好奇地追问。父亲回答道:“是啊,他们一定觉得苦。但为了让跟你一样大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缩短山村与城市的距离,他们选择了在工地贡献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端午节全家乘坐火车去贵州爷爷家时,所经过的湘黔铁路正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父子俩边走边聊,时而驻足观看,时而继续前行。他们看到了许多泛黄的照片和古老的物件,这些不仅是时代的见证,更是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的见证。早期的铁路占地契约、庄重的钢轨、图片及视频里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谐号、复兴号模型等珍贵的藏品,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过去的故事,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环境欧亿体育。

  那些老一辈的铁路工人们,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是如此伟大,他们的故事是如此感人。看着老照片里那些在隧道里施工时的场景,小男孩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工人们为建设家园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他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座座修通的隧道,更是几代人的奋斗和坚持。

  詹天佑,被誉为中国的铁路之父,他的名字广为人知,深受敬仰。展厅内栩栩如生的铜像,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1909年9月,詹天佑成功地主持修建了中国首条自主勘测、设计、建设并运营的干线铁路——京张铁路,为饱受屈辱的中国人民争得了尊严。其中,世界闻名的八达岭隧道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杰作。

  在青龙桥附近,詹天佑巧妙地设计了“人”字形的折线,并采取了独特的建造方式:前进一公里,升高三十三米。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八达岭隧道的位置得以抬高,同时也缩短了隧道的长度,相较于英国人原先在低位置选定的方案,长度减少了三分之二。这座隧道不依赖外资,完全由国人自行设计并施工建成,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如今,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京张高速铁路在詹天佑先生开创的基础上得以重建。这不仅是对詹天佑先生创新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也代表了新一代中国铁路工作者对前辈们的敬意与超越。京张高铁如同时间之链,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见证了中国铁路从无到有,再到全球领先的历史性飞跃。

  进入地下一层展厅,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主题展览区,其中包含两个核心部分:“中国中铁1号”与“三臂凿岩台车”的展出。这两大重型设备的展示,不仅追溯了隧道机械设备的进步历程,同时也让参观者能够亲身体验其强大的工作能力。

  馆内展示了我国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盾构实物,以及标志着我国隧道大型机械化配套逐渐成熟的三臂凿岩台车实物。此外,新型隧道掘进机和其他相关设备已实现全面国产化,并与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BIM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中国隧道向智能时代迈进。这样的大型隧道设备实物的展出在全国尚属首次,特别是全配套盾构实物的展示,其庞大的体积和完备的设施,仿佛就是一个微型的展览馆。

  在工法工艺区,各种隧道施工所面临的地质情况和对应的创新型施工方法都得到了详细的解释。在沉浸式影院中,观众可以通过逼真的视觉和听觉特效,展望隧道科技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中,“圆梦启航”单元特别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揭示了新时代中国隧道进入全自主研发并引领全球发展的新阶段。

  在展览馆内,众多游客被两条铁路工程中的杰出隧道所吸引,它们分别是衡阳至广州铁路复线中的大瑶山隧道,以及大瑞铁路的高黎贡山隧道。

  大瑶山隧道以其惊人的14.294千米的总长度而闻名,这一长度不仅让建设者在穿越大瑶山脉时采用了直线路径取代了曲线,更实现了两条铁路线路通过一个长距离隧道相连的壮举,这一方法也形象地被称作“拉直弓弦”。这一工程不仅大幅度地缩短了施工距离,而且成功避开了武水地区的不稳定地层区域,成为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标志性成就。

  而大瑞铁路的高黎贡山隧道更是以34.538公里的惊人长度震撼人心。这是一条双管单轨电气化铁路隧道,同时也是穿越横断山区的首条铁路隧道。它位于喜玛拉雅地震带上,其深度令人叹为观止,最深处达到了1155米,平均深度也有800米。在如此严峻的地质环境下,工程师们在施工过程中遭遇了无数挑战。高温危害、破裂地带、涌水涌砂、岩石爆炸以及放射性和有毒气体等问题层出不穷,几乎涵盖了所有隧道建设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因此,高黎贡山隧道也被誉为“全球最具挑战性的铁路隧道”之一,它的建设成就无疑是中国铁路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

  与此同时,蓝白相间的中欧班列在铁路上飞驰而过的大幅图片,其鲜明的色彩给参观的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中欧班列不仅承载着货物,更象征着希望、友情和国际合作的“种子”。这些“种子”在铁路沿线的生长壮大,最终结出了互利共赢的果实。在中国境外,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老铁路、匈塞铁路、蒙内铁路、雅万高铁……一条条铁路的投入运营,让铁路建设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通道,不仅推动了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深化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充分体现了中国铁路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坚定承诺和责任担当。

  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隧道博物馆,宛如一部厚重的历史书籍,静静述说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展厅内一台五六十年代的老式机床格外引人注意。它庞大身姿和黑色金属外表散发出一股古老而又庄严的气息。上世纪,这台机床在铁路工人们的步伐下奔走于全国各地,为中国的经济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它安静地停放在那里,成为了一位无声的历史见证者。

  当然,在隧道博物馆还拥有重大工程原始设计文稿、院士手稿、劳模勋章、荣誉奖牌、重大隧道工程原石、各阶段作业工具、珍贵书籍等各类珍贵藏品。展陈内容权威、逻辑清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向人们展示了隧道在新中国发展中的重大贡献和辉煌成就欧亿体育,深刻感受到新中国7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坚韧顽强、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展馆中漫步,你不难发现中国中铁等中央企业在现代化铁路建设中扮演着开路先锋的角色。他们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参与铁路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国中铁依靠科技创新,攻克了盾构机等高端装备的技术难题,实现了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制及应用。例如,全球首台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全球首台马蹄形盾构机的下线,都展示了中国中铁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中国中铁通过建设高铁等基础设施,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oety欧亿体育

  经过7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隧道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最初的落后状态,到如今在科学技术、工法工艺、人才队伍、机械装备、规模种类等方面全方位领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隧道建设之路。

  今年4月,第50届国际隧道协会年会于深圳隆重召开,中铁隧道局作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的重要一员,积极承担了主办方的角色。大会的亮点之一是大会主要支持单位中国中铁隧道局所参与建设的多个项目,如深中通道、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深圳黄木岗综合交通枢纽以及隧道博物馆。这些项目均被选为技术参观点,供与会人员深入观摩与学习。

  在精心设计的8条技术参观路线中,深中通道作为水下隧道工程的杰出代表,尤为引人注目。该工程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工程技术领域的硬实力。深中通道集“桥梁、岛屿、隧道、水下互通”于一身,跨海长度达到惊人的22.4公里,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长双向8车道的海底沉管隧道。这一杰作不仅是中国隧道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国隧道博物馆作为此次会议的另一大亮点,它不仅展示了中铁隧道、中国中铁的成就和发展历程,更是中国隧道行业的一张名片。

  离开博物馆的时候,隧道公园里的芙蓉花正在热烈地绽放着,粉色的花瓣像极了美丽的牡丹和芍药。站在隧道博物馆前,我心中对所有参与祖国建设的人都充满了敬意,那些在交通强国建设中辛勤工作的劳动者,如同璀璨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发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这个奋斗链条上最闪耀的星辰。